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jk100f.com/
入秋渐深,许多注重养生的人都开始吃起养阴润燥的食物来防秋燥,却很少人会注意防湿。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就有疑问了:“燥”和“湿”不是对立的吗?怎么会同时存在?有疑问的人其实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把物理上对立的“干燥”与“潮湿”等同于中医的“燥”与“湿”。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
“湿”是体内无法被利用的水液,属于代谢废物,如果停滞在脾胃,还会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而“燥”则是受气候影响,体内津液消耗快,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等“燥”的表现,是一种身体的状态。体内的湿不但不能滋养身体,还会妨碍脾胃吸收食物中的津液,加重身体的“燥”,所以湿气重的人也会有口干的表现。秋燥不能缓解,很有可能就是暑天遗留的湿在捣乱。秋分前为什么要防湿?
《黄帝内经》有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意思是如果秋天受到湿邪的侵袭,到了冬天就会发生咳嗽。这其实就是中医“未病先防”理念的一种体现。秋伤于湿,会悄悄在体内的聚湿生痰,成为潜藏体内的隐患,在秋天肺气较旺的情况下不见得马上就会发出来,等到冬天受了点寒,肺气弱了,就会出现痰多为特点的咳嗽。也有体质比较弱的人,秋天就受到湿气的困扰,诱发秋乏、腹泻、风湿关节炎等。秋湿从何而来?
秋天不是燥气当令吗?怎么会有“湿”?相信不少人心里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事实上,气候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立秋后夏天的暑湿还不会立刻消退,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最晚要等到秋分才会完全消退。源自《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从大暑开始到秋分之前这段时间的主气为“太阴湿土”,台风多、雨多,脾胃容易受湿气所困,尤其是南方地区,气候比较潮湿,近期也有台风来袭,秋湿会更加明显。事实上,相较于外界的湿气,内生的湿气更容易被人忽略,由于季节转变,贪凉的生活习惯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内湿就会悄然而生。要如何避免秋湿入体呢?
①少吃秋瓜,尤其是冰西瓜俗话说“秋瓜坏肚”,秋天不宜吃西瓜、甜瓜、凉拌黄瓜等生冷的瓜类,否则容易拉肚子。这是由于入秋后暑热消减,如果这时还贪吃生冷瓜类,原本用来抵消暑热的寒凉瓜果反而成了损伤脾胃阳气的“凶手”,导致水湿内生而引发腹泻、便溏,潜伏下来湿气也会成为冬天痰湿咳嗽的根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瓜都不宜吃,可以吃些煮熟的冬瓜、丝瓜,清热祛湿的同时又不至于伤阳气。②少贴秋膘,少吃油腻食物许多地方都有入秋“贴秋膘”的习俗,常常吃些肥美的肉食来进补,但是秋分未过,暑湿还没消退,脾胃功能还相对比较弱,再吃些不容易消化的肥甘厚腻之物,脾胃的负担可想而知,运化不了的饮食就会成为痰湿停滞体内。
③适时祛湿,保持身体“干净”秋分前,如果还有舌苔厚,大便溏,就适宜多吃些用具有清热利湿及健脾作用的食物,或运用药食两用的是食材烹制药膳。
常见的有健脾利湿的茯苓、白扁豆、利湿的赤小豆、清热祛湿的蒲公英、白茅根等,这些食物都有助于化解潜伏在体内的湿邪。
清苓杞饮——温馨小提示清苓杞饮就是一款由白扁豆、赤小豆、茯苓、鲜白茅根、人参、桑椹、枸杞子、蒲公英、核桃仁等药食两用材料精制而成的固体饮料,这时用来祛秋湿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