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看谷秀比起洗洗晒晒,北京人更

<今天是农历的“六月六”。

年的春晚,赵丽蓉老师在小品里的一段说唱版《花为媒》,让全北京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记住了“六月六,六月六,六月六啊六月六”。

但是,很多北京人虽然记住了“六月六”这个日子,却不太了解究竟何为“六月六”。

其实,老北京也有这样一句俗话,说“六月六,看谷秀,揭开包子一包肉”。

这句俗语中,就蕴藏着“六月六”真正的来历——天贶节。

1

时至今日,天贶节在北京已经没什么存在感了。

《说文》有云:贶,赐也。贶,本义为赐、赏赐,或为赏赐之物,有时通“况”。

鲍照的《拟古》(其二)中也用过这个字:“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而天贶便是天赐的意思。《东周列国志.第三〇回》:“寡人欲用晋君,郊祀上帝,以答天贶,何如?”

天贶节起源较晚,关于这一节日的来历,有不同的传说。

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节日起源于唐朝。

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玄奘取经的经历。唐代高僧玄奘自天竺取佛经回国,渡河之时,经文被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

自此开始,皇宫内于六月六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节日起源于宋朝。

宋代时,宋真宗自称上天在六月六日赐给他一部经书,因而将这一天改名为“天贶(音矿)节”,并在泰山脚下修天贶庙以祝之。

在一些古代典籍中,六月六日是大禹的生日。

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称:“鲧纳有莘氏,臆胸折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重修裸飨,岁以为常。”

六月六能成为传统节日,其实与古人的生活与农业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时春茬谷子、黍子开始抽穗。“六月六、看谷秀”中的所谓谷秀,就是谷子抽穗,老话叫“知了叫,河水响,你看庄稼长不长”。

2

在六月六前后,天气晴朗,温度较高,很适合进行洗晒活动。六月六的很多习俗,便与此有关。

晒经

首先,在六月六这一天要晒书、晒衣服。

传说,六月六是道教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的日子,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天是龙晒鳞的日子。

农历六月正值盛夏,多雨易霉,这种多雨天对书籍、衣物都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进行曝晒。

此时从佛寺、道观乃至群众家里,都有晒衣物、器具、书籍的风俗。妇女则要在这一天洗头发。

在老北京,每年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把藏经楼里的《道藏》拿出晾晒,而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办“晾经法会”。

洗象

六月六又叫“洗节”,其时天气条件很适合进行相关活动。

明人孙国敉在《燕都游览志》中称:“原德胜桥在德胜内,西有积水潭,潭水注桥下……每岁六月六日中,贵人用仪仗鼓吹导引,洗马于得胜桥之湖上。”

北京人不仅要洗马,还要洗大象。

自元代起,暹罗、掸国、安南常贡大象,养在皇家象苑中,每到六月六拉到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的护城河中洗澡,以乾隆时期最盛,多达30多头象,百余名驯象师,一起出游,蔚为壮观。

《都门杂咏》中有:“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

元代时的象房设于后门桥,明代时曾设在沙滩的御马监,清代的象房则设在原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即现在的新华社大院之处,至今这一带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等地名。

郊游、赏荷

为了防热消暑,北京人夏天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

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

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

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当年东便门一带的风光:“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

3

在北京,天贶节也有一些有趣的食俗。

在六月六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肉包子。因为进了六月,春天种下的谷子就开始抽穗了,农人希望稻谷能长得像包子那么饱满、充实。

为防止中暑,从六月六起老北京各药铺与寺庙还会开始施冰水、绿豆汤和暑汤。此外,一些虔诚的佛教徒会在这一天保持素食,吃煎茄子和烙煎饼等,以解暑气。

但是,今年的天贶节就有点不一样了。

根据历法来看,今年的六月六正赶上了二伏的第一天。俗话说得好,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对于北京人来说,这碗面也是少不了的。

没准有些人就会有点小纠结:是吃包子呢,还是吃面呢,还是早上吃包子,晚上吃面呢?

不过,比起一日三餐的具体安排这种小情调,北京人更应该注意照顾身体,养护心血管。

进入农历六月,天气愈发炎热,酷暑难耐。如今的北京人,几乎家家必备空调。

对于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老年人来说,此时室内外的较大温差很容易导致机体功能失调,为身体带来不适,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在夏季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更要关爱身体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

生活起居

《黄帝内经》有云:“夏日当夜卧早起。”到了夏天,应当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适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午睡是一个较好的生活习惯,每天睡半小时,冠心病发病率可减少三分之一。夏季,中午可以适当午睡,但时间最好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

睡觉的时候,尤其注意不要让电风扇和空调直吹。夜里睡觉之前,不要乘凉太晚。在睡眠时,空调最好比平时活动时的温度调高2℃。

运动锻炼

夏季进行运动锻炼,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适度的运动量。

最好在早晨或傍晚时间运动,避开正午阳光直射的时间段。此时天气凉爽,不易中暑。运动地点可以选择树荫下或其他有阴凉的室外空间。

老年人可以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广播操、慢跑、散步等运动量适中的形式。运动时不宜过度疲劳、过度出汗,以免造成体液失衡,电解质紊乱。

注意饮食

夏季应当保持清淡饮食。

所谓“夏合心,心合苦”,夏天应当多吃“清淡性苦”的东西,以达到清热化湿的目的。清热的食物包括西瓜、鲜桃、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苦瓜等。

可以多吃一点能够补益阳气和津液的食物,但性质要平和、微凉,如鸭肉、黑豆、黑白木耳、麦冬、百合等。

盛夏时节,脾胃容易受到损害,不要吃油腻、温热和如煎炸烧烤等味道厚重的食物和冰镇冷饮,避免伤害脾胃。

应当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白扁豆、山药、莲子、糯米等。

原标题:《“六月六,看谷秀”比起洗洗晒晒,北京人更要注意这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iandoua.com/bdjz/15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