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3日医疗晨报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95890.html

晨报

今日要闻

综合医讯+

截至-5-:21

全国数据统计新型冠状病*累计确诊例,境外输入确诊例,无症状感染者例,死亡人数例,治愈人数例。

境外疫情:累计确诊例,治愈人数例,死亡人数例。

以下是综合医讯。

1、中国已向16国家派出15批次防控专家组

2日,国家卫健委表示,5月1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1例,为1月16日以来 。据世卫组织 通报,疫情已扩散到个国家和地区,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一个月超过6万例。中国已向16个国家派出15批、共人的医疗防控专家组。法新社5月2日消息称,根据该媒体统计,欧洲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万例。截至5月1日,拉美地区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过22万例。疫情继续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多国准备继续扩大检测范围。(环球网、新华社)

2、“五一”小长假疫情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据预测,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将会有1亿多人次出行。总理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周密做好“五一”假期防控工作,进一步细化和严格落实交通工具、宾馆酒店、旅游景区等防控措施,严格落实个人防护要求,严防旅游人流聚集风险。并强调,各地要做好应对预案和应急处置准备。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处置、 管控,尽快切断传播途径,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不得瞒报漏报迟报。(国家药监局)

3、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李克强总理4月22日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快速准确的检测,不仅是疫情防控‘早发现’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有利于 防控、维护群众健康,有助于人员合理流动、推动全面复工复产。”总理表示,当前很多国家都在加紧推进扩大检测范围,我国要实现常态化防控下全面复工复产,必须加快提升检测能力,大规模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国家药监局)

4、国家药监局部署开展年医疗器械“清网”行动

4月29日,国家药监局印发年医疗器械“清网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坚持“线上”与“线下”联动、信息与产品结合的原则,强化落实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管理责任和医疗器械网络销售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药品监管部门属地监管责任,加大医疗器械网络交易监测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方案强调,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线上”虚假信息,要深挖细查,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国家药监局)

5、李兰娟团队:新冠病*出现可改变其致病性的突变

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SARS-CoV-2)已经发生变异,至于这种变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发布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未经同行评审)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SARS-CoV-2已经获得了能够实质性改变其致病性功能的突变,并且不同变异*株病*载量方面的差异可达倍。这项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证明目前在SARS-CoV-2基因组中发生的突变具有影响病*致病性的功能潜力。(国家疾控中心)

6、英国儿童出现罕见综合征,疑与新冠病*有关

近日,英国多个重症监护病房相继遇到数例儿童罕见综合征,并怀疑该病症与感染新冠病*有关。这些儿童的症状为“流感症状的多系统炎症”,症状与川崎氏病和中*性休克综合症特征相似,症状包括高烧、低血压、皮疹和呼吸困难,多数病情严重,病状罕见,其中一些人新冠病*检测呈阳性。(新闻联播、央视新闻)

7、FDA批准紧急使用药物治疗COVID-19

5月1日,美国FDA发布一项研究性抗病*药物瑞德昔韦(remdesivir)的EUA,用于治疗因重症住院的疑似或实验室确认的成人和儿童COVID-19患者。虽然关于使用remdesivir医院COVID-19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有限,但在临床试验中显示,该药物可缩短某些患者的康复时间。在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已获批的替代疗法的情况下,根据对EUA标准的评估和有效的科学证据可以确定,remdesivir也许能有效的治疗COVID-19,该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是肝酶水平会升高。(FDA)

8、养生小贴士之气郁和过敏

神情抑郁、烦闷不乐、敏感多虑的体质属气郁质。气郁质的人可多吃些行气解郁的食物,如山楂、佛手、玫瑰、香菜、葱、蒜、*花菜、海带、金桔等。而经常无原因的鼻塞、打喷嚏、发哮喘,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过敏,皮肤易起荨麻疹的体质属特禀质。特禀质的人宜清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的膳食。少吃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辣椒、咖啡、浓茶等发物及其它含致敏物质的食物。把体质调好,就不用害怕千千万万个过敏源了。(健康之家)

9、人体十大秘密之四:“人体新器官”

人体是一台令人难以置信的活机器,但是人体仍有许多谜团亟待揭晓,科学家们一直致力探索发现人体器官组织的神秘之处。以下是近期发现人体十大秘密之一:人体新器官,这个未知人体器官,位于皮肤之下,它有助于人体感受到针刺痛感,之前人们认为针刺是由皮肤外层以下神经末梢感知的, 研究表明,某些特殊细胞与神经组织缠绕在一起,有助于感知疼痛,该试验应用于人类获得相同的结论。这种细胞的分支细胞与神经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型“感觉器官”,其能对外界压力信号(例如刺痛感)做出反应,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新浪科技)

10、年医疗防护用品需求激增

今年,除了新冠病*检测产品,医疗防护品也从“无人问津”的低值耗材转变为企业改装生产线也要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香饽饽”。我国的医疗防护行业起步晚,防护水平低。同时,由于医疗防护用品属于低值耗材,国内市场的品牌化理念弱。但经历了疫情,公众防护意识加强。未来,医疗防护用品在零售行业的占比会逐渐增大,零售市场的增长潜力有希望超过医疗机构市场。目前头部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年 季度,市场依旧是供不应求状态。而随着疫情趋缓,医疗防护产品销售肯定会有回落趋势,企业需及时调整生产线。(国际金融报)

奥咨达整理(ceCRO)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iandoua.com/bdzy/5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