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说九种体质,如何过夏

同样吃一种食物,有的人吃了啥事没有,有的人吃了就上火长痘;同样喝一杯饮料,有的人喝了没有反应,而有的人一喝就拉肚子。

为啥?

这是由于个体体质差异造成的,人的体质通常分为9种:

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特禀体质。

不同体质的调养方法不同,我们需要判断自身属于什么体质,才能避免“踩坑”,从而用正确的方式调养好身体。今天健康君跟大家聊一聊,在炎炎夏日,9种体质分别该怎么养生呢?

1

平和体质

这类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睡眠、食欲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患病少。

●养生要点:重在维护。

●对策:平时只要注意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即可。

2

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肌肉不健壮,时感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穿得多,不爱吹空调,吃喝较凉的食物容易不适,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闷、内向。

患病倾向:易出现寒病、腹泻等。

●养生要点:温阳补益气。防腹泻。

●对策:食宜温阳。可多食牛肉、羊肉等温阳之品,少食生冷寒凉食物。起居要保暖,运动避风寒。

3

阴虚体质

阴虚质的人体形多瘦长,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面颊潮红或偏红,不耐受暑热。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眼睛易干涩,皮肤干燥,性情急躁,外向好动,舌质偏红,苔少。

患病倾向:易患咳嗽、干燥综合征。

●养生要点:滋阴。

●对策:注意食宜滋阴,多吃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等性温燥烈之品。起居忌熬夜,避高温酷暑,及时补充水分。

4

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泛油,脸上容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女性常带下色*,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

患病倾向:疮疖、*疸等病。

●养生要点:注意清热利湿。

●对策: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生姜、辣椒、胡椒等甘温滋腻及火锅、炸制、烧烤的食物。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减少在潮湿环境下的活动时间。运动宜增强,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

5

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人经常感觉疲乏、气短、讲话的声音低弱、容易出汗、舌边有齿痕。

患病倾向: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

●养生要点:益气健脾。

●对策: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生萝卜等。起居有规律,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出汗受风。运动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

6

气郁体质

气郁体质的人,体形偏瘦,常感情绪低沉,容易紧张焦虑,多愁善感,易受惊吓,常有胸闷的感觉,容易失眠。

患病倾向:失眠、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等。

●养生要点:避免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等疾病。

●对策:食宜宽胸理气,多食*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食物。居住环境应安静,起居宜动不宜静,尽量增加户外活动、群体运动,如打球,跳舞,下棋等,以便更多地融入社会。

7

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的人,面色偏暗,嘴唇颜色偏暗,舌下的静脉瘀紫。皮肤比较粗糙,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皮肤淤青。眼睛多红血丝,牙龈经常出血,容易烦躁、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痛症、血症。

●养生要点:行气活血。防肿瘤、中风、胸痹等疾病。

●对策:食宜行气活血的食物,多食山楂、醋、玫瑰花、金橘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保持足够的睡眠,可早睡早起多锻炼。

8

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人,体形多肥胖,容易出汗。经常感觉导肢体酸困沉重,脸上爱出油,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腻的感觉,嗓子有痰,舌苔较厚,性格比较温和。

患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

●养生要点:化痰祛湿。防中风、胸痹等疾病。

●对策: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如海带、冬瓜等,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居住环境宜干燥而不宜潮湿,因形体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9

特禀体质

特禀体质是一类特殊体质特殊的人群。有的即使不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有的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因过敏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

●养生要点:避免哮喘、皮肤疾病。

●对策:食宜益气固表。饮食宜清淡、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朋友邀你一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iandoua.com/bdzy/5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