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
夏末秋初生病多,逃不开“寒、湿、虚”三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到季节交替,我们就比较容易生病。夏末秋初也不例外,这和天气的变化比较大有关。
就这段时间来说,想要少生病,要格外警惕“寒、湿、虚”三字。
●寒:反季节的空调之寒
虽已入秋,但全国大部分地区暑气未消,天气依然炎热,白天空调大开是常态,晚上也还需要开空调来舒适入睡。
频繁进出空调房,寒邪很容易通过张开的毛孔进入体内,引起风寒感冒等。
即使没有生病,吹了一夏天的空调,寒气已经一层层压在体内,导致身体一片虚寒。随着入秋越来越深,气温波动大、变化快、温差渐大,稍不注意,可能就感受了寒邪。尤其本身就是虚寒底、体质弱的,很容易出现感冒、咳嗽、发烧等情况。
●湿:外湿引动内湿
夏季湿邪当令,秋季燥邪当令。夏末秋初,暑湿还未完全消退,加上广州最近频频降雨,空气中的湿气还是比较重的。长期处于湿气重的环境中,人体也很容易有湿气。此为外湿。
脾胃天生较弱的,与外湿斗争了一整个夏天,到了初秋是很虚弱的。脾虚无法正常运化湿气,水湿内停,就会导致湿滞。加上饮食无节,容易积食,且贪吃冷饮冷食,就会进一步加重湿滞的情况。此为内湿。
外湿引动内湿,内外夹击之下,脾就被困住了。日子久了还可能发展成痰湿体质,诱发各种疾病,体质就会更差。
●虚:一夏无病三分虚
人们常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经过一整个夏天和三伏天的煎熬,身体里的气和阴都会有所耗损。尤其是阳气,夏季对阳气的消耗是最为凶猛的。
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一旦阳气不够,卫外的能力就会下降,就很容易生病。所以出伏以后,暑气逐渐消散,要把损耗的阳气慢慢补回来。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夏末秋初这段时间,想少生病,就要做好祛寒湿、补阳气这2件事。同时,这也是为接下来秋冬能有一个好体质,提前打好根基。
4招祛寒湿、补阳气,提升抵抗力
寒湿的情况一般不会特别复杂,也比较好祛除。通常用一些祛寒湿的食疗和外治法,再加上饮食着重补补脾胃,基本就足够了,日常多晒晒太阳,多运动出出汗,寒湿之邪自然就排掉了。
●日常运动、泡脚、晒背
使腠理开泄、微微汗出,是将寒湿之邪排出体外最为简单的方法。日常多户外活动,每周1~2次泡脚,早晚不太热的时候晒背,都可以提升阳气,排出寒湿之邪。
?运动:动则生阳,每天1~2小时的户外运动是健康所必须的。注意不要在太阳暴晒下运动,以防中暑,也不要大汗淋漓,避免进一步耗伤气阴。
?泡脚:日常保健泡脚,可以每周1~2次,寒湿重的可以用生姜或者艾叶煮水来泡,每次3~10分钟就可以,不要泡太久或者出太多汗。
?晒背:早晚变凉之前的这段时间,还是可以晒背的。背部的督脉主人体一身之阳脉,晒背能很好地补充阳气。注意避风受凉,晒至出微汗即可。
●祛寒湿,用好陈皮食疗
说到祛寒湿,广东有一味道地的食材——陈皮。
陈皮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日常喝水加入1~2克的陈皮,既可以平衡开水的凉性,祛除体内的寒湿,而且性质温和,力度又不会太大,是很适合的食疗。
陈皮瘦肉粥
材料:陈皮3克,瘦猪肉25克,大米50克
做法:
1、上述食材加适量水;
2、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大米熟烂即可。出锅前,可加少许盐调味。
用法:日常保健可一周一次。体内有寒湿,表现为大便黏腻、舌苔水滑白腻的,可连续喝2~3天。
●脾胃强健是抵抗力的根基
“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年四季脾胃的状态都能保持旺盛,人才不容易受到病邪侵袭;一旦脾失健运,出现了脾虚的情况,就会百病由生。所以,日常一定要勤健脾。但是,健脾的前提是消化好、无病痛。
每天要坚持“10秒法”,观察自己的舌苔、口气、大便、睡眠,有一个方面或以上不正常,就要警惕了,很大可能积食了。此时,就要用新三星汤配合素食,坚持2~3天。待积食消除了,安排一些健脾胃的汤水,比如新四神汤,每周可以喝2~3天。
新四神汤组方:
山药: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南杏仁:虚劳咳喘,津伤便秘
(引自《中药学》)
●许暖贴补阳气
在之前的三伏天养阳调养上,我反复说可以用许暖贴贴至合适的穴位,以帮助升发阳气。
许暖贴组方:
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
丁香:温中散寒,温肾助阳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引自《中药学》)
入秋之后的这段时间,在没有热证的时候,依然可以经常贴一贴,把夏季损耗的阳气慢慢补回来。除了之前提到的神阙穴、大椎穴以外,现阶段可以再加上脾俞穴、足三里这2个穴位,以加强温阳健脾的效果。
最后,做好了上述祛寒湿、补阳健脾的事宜之后,生活中还要避免耗损阳气、生寒湿的行为,比如:过食生冷寒凉、肥甘厚腻等容易生寒助湿的食物,长期吹空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养好身体,秋冬少生病。
我是袁立霞,如果你有胃疼、胃胀、打嗝、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早饱感等脾胃症状可以在下方扣“6”,我会给你一些建议和方法。
#中医脾胃袁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