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说故事芦根的故事

北京儿童手足癣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从前江西某山区,有个开生药铺的老板。因为该地方圆百里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这个老板也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不管谁生了病都要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有一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穷人来到这药店问老板吃什么药?老板说退热吃“羚羊角”,五分羚羊角就要十两银子。穷人说:

“求你少要点钱吧,这么贵的药咱穷人吃不起。”老板说:

“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穷人没办法,只好回家守着孩子痛哭。

正巧外面来了个讨饭花子,听说这孩子发高烧,家里穷得无钱买药,便说:

“退热不一定非吃羚羊角不可。”穷人急问:

“还有便宜的药吗?”“有一种药不花一分钱。”“什么药?”“你到河塘边挖些芦根回家烧汤喝,芦根治病效果好。”穷人急忙去挖了些鲜芦根回家煎汤给孩子服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烧,穷人十分高兴,就和叫花子交了朋友。从此这里人们发热时就再用不着求那老板了,芦根就成了一种不花钱的退烧药。

芦根

苇根,顺江龙,芦苇根,芦通,芦芽根,苇茎,芦头,

甘,寒。归肺、胃经。

清肺胃热,止呕除烦。

本品长于清肺胃之热,并能生津止渴,具有清热而不伤胃、生津而不恋邪的特点,对温热病的烦热口渴均可用之,也是肺炎及肺痈的常用药。

1.清热解表:用于风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较重者,可与清热解*药同用。

2.生津止渴、清肺止咳:用于热病后伤津之口舌干燥、干咳喘逆、烦渴或消渴者,可与生地*、玄参、石斛等同用。

3.清胃止呕:用于胃热呕吐,可与炒栀子、竹茹等同用。

4.解鱼蟹*:用于食鱼蟹中*表现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心烦口渴者,可与苏叶、金银花白扁豆等同用。

芦根与葛根,皆能解表热证,然芦根清热力胜,葛根解热力强,芦根入阳明胃经降气止呕,生津止渴,葛根入膀胱经,专治项背强几几。

1.配竹茹:芦根味甘性寒,入肺、胃经,功能清热生津,开胃止呕;竹茹甘而微寒,入肺、胃、胆三经,人肺能清热化痰以治咳嗽,入胃可清胃腑之热而降逆、止呕呃,入胆而清泄胆火。二药皆能清胃止呕,然芦根兼能生津,竹茹可化痰,相配治因热呕吐,其效甚佳。

2.配白茅根:茅根与芦根皆为甘寒凉润之品,均能人肺胃二经而具清热之功。茅根偏清伏热,凉血止血,又能益胃止渴,清热利水,且味甘而不腻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为治疗因热所致上、下诸失血之良药。芦根中空,偏清气分之热,既善养阴清肺、宁嗽止咳,又能清胃生津、止渴止呕。二药同用,相须相辅,清热生津力强,其清热不伤阴,生津不恋邪,性平缓而不黏腻,故为甘寒清热之妙对,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热证,诸如温病高热烦渴,肺热阴亏,咳嗽咽干,胃热滓伤,气逆呕哕,以及下焦伏热、热淋尿血等,二者鲜晶入药,疗效更佳。

3.配地骨皮:芦根和地骨皮同为甘寒之品,皆能人肺而除肺热,平喘咳。然芦根生津润燥,偏入气分,主去肺中邪热;地骨皮质轻而性寒,轻以去实,寒能胜热,善入血分,主泻肺中伏火。二药相伍,相须为用,一气一血,具有清肺而不伤阴、护阴液而不致恋邪之特色,用治肺热阴伤、肺失清肃之喘咳,尤宜于正气稍弱、伏火不盛者。

4.配石膏:石膏辛甘大寒,善清肺胃之热,能除烦止渴,并可解肌达表,使邪外透;芦根甘寒,功能清热生津,开胃止呕。二药相须相辅,有较好的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功。临床宜用于温病发热缠绵、日久不退,或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阴伤津亏之心烦口渴、口干恶心、小便短赤等。

脾胃虚寒及因寒呕吐者忌用。

内服:15-30克,鲜者30-60克,或捣汁服。

为禾本科芦苇的根状茎。生于河边、塘滩、池沼和盐渍地。我国大多数省区地大物都有分布。

《别录》:"芦根,味甘,寒。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新修本草》:"疗反胃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内热,弥良。"

《本草经疏》:"芦根味甘气寒而无*,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火升胃热,则反胃呕逆不下食,及噎哕不止,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

具有凉心,凉胃的功效。《名医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本草经集注》:"(解)食诸鱼中*。"

《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新修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本草蒙筌》:"解酒*、鱼蟹中*。"

《本草述》:"养阴。"

《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

《医林纂要·药性》:"渗湿行水,疗肺痈。"

《天宝本草》:"清心益肾,能去目雾,头晕,耳鸣,疮*皆治,夜梦颠倒并遗精。"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iandoua.com/bdyl/9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