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潮汕地区有一句谚语:‘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意思就是还没有到端午节,天气还会有冷的时候,冬季的棉衣都不要收起来。这一句谚语在今年可以说是非常应景了。最近这两天,随着新一轮的降水,天气又变得清凉了一些。在这种天气反复的情况下,孩子是很容易中招的,家长在安排饮食和食疗的时候更要谨慎。今天我就来讲解一下。
今年立夏以后,广东地区一直都不算太热,像月初的“五一”假期就是最近20年来最冷的一个“五一”,当时广州只有16℃。而最近几天,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降雨,下雨过后,天气又变得清凉一些了。
年初的时候,就有不少新闻媒体都报道过,年将会是“无夏之年”。我也查阅了一下去年五月的气温,当时五月中下旬基本上都到了30℃以上, 甚至达到了35℃。而今年的五月中下旬,气温达到30℃以上的天数还是比较少的。往年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已经要开空调了,孩子们都开始长痱子了,但今年,周末我外出时,还看到不少孩子穿着薄长衫和长裤。
什么是“无夏之年”?从字面上解读,就是指没有夏季的一年,特指气候反常、夏季气温偏低等现象。在中医看来,“无夏之年”、夏季不热,都属于“非时之气”,越是这种时候,家长就越是不能放松警惕。
“无夏之年”属“非时之气”,非时之气必有大疫
很多家长可能会问,夏季清凉一点不好吗?气候更舒适,孩子也更舒服些。其实不然,夏季不热反而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更为不利,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非时之气”盛行,传染病更为高发
气候致病,主要分为“时令之邪”和“非时之气”。春暖、夏热、秋凉、冬寒,都是应节的正常气候,属于“时令之邪”,其引起的疾病,多数只是普通的外感病,不易引起传染病。比如冬季气候寒冷,孩子容易感染风寒,出现风寒感冒,这都是感受了“时令之邪”。
那什么是“非时之气”?简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不应该属于这个时间的“气”,放到现在来说,就是气候的明显异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曾解释道“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即出现与所处季节不相应的气候,就称为“非时之气”。
《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曰:“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由此可见,气候反常的“非时之气”,最容易产生疫疠之邪,而这种“疫疠之邪”就会为“疫病”创造很好的传播条件,像我们现在面临的新冠肺炎、流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实际上都属于中医说的“疫病”。
所以,古人都会说:“非时之气,必有大疫”,像最近全国各地的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很严峻,各地有散发或多发的病例,家长一定不能松懈,要帮孩子做好防护。虽然夏季高发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到达高发期,但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提高孩子的抵抗力,才能避免受到疾病的侵害。
●夏季不热,阳气不足,生长发育受限
春生夏长,春季是开花的季节,夏季就是孕育果实的季节。夏季日照时间充足,阳光充沛,这种“热”其实是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的。
动物怀孕叫“孕”,植物结果叫做“秀”,如果夏季不热,孕育果实的过程就很难完成,就会出现秋季没有收获,华而不实、秀而不穗的情况。所以,从古到今,农民最害怕的就是夏季出现连续的阴雨天,因为日照时间不够,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秋收就会不理想。
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春夏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金时期。如果夏季不热,孩子的阳气就会升发得不理想;而人体的阳气有一部分也来源于太阳,如果日照时间不够,生长发育就会缺乏原动力,孩子自然会阳气不足,也会长不高。
无夏之年调体质,抓住2大原则和3大要点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今年到底是不是“无夏之年”,但无论是面对气候反常还是天气多变,家长在顾护孩子时都应该掌握几大原则。只有“随机应变”,才能让孩子安然度过四季。
●不变的基本原则
1、控制好消化,让脾胃减少损伤
元代 儿科学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写道:“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这里就明确指出,想要孩子少生病,关键就是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多。简单来说,就是要控制好孩子的饮食与消化。
家长每天都要坚持“10秒判消化”,通过观察孩子的舌苔、口气、大便、睡眠来判断孩子的消化状态,如果有一个方面或以上不正常,就提示孩子积食了。积食期间,家长要让孩子吃少、吃素、吃易消化的食物,还要喝新三星汤消食导滞,坚持2~3天。
平时也要减少损伤脾胃的喂养行为,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要少吃肥甘厚腻、生冷寒凉的食物。日常保健也要一周安排一次新三星汤,并配合素食,能起到预防积食的效果。
2、提升孩子抵抗力,健脾才是关键
脾土生肺金,脾胃强健,肺的卫外功能就会很稳固,孩子的抵抗力自然会变强,也不容易感染细菌、病*。相反,母病及子,脾虚则肺卫不固,孩子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感染病邪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在孩子消化好、无病痛时,家长就要抓紧帮他健脾,可以每周安排1~2次理脾补肺方,能起到肺脾同补的效果,特别适合换季容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有过敏性疾病的孩子用。理脾补肺方是我的一道经典用方,也是两年前我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给孩子们开出的一道预防方。
除了理脾补肺方,家长也可以选择我的新四神汤。新四神汤由山药、芡实、白扁豆、南杏仁四味材料组成,山药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芡实能补脾,固肾,止泄;白扁豆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南杏仁能润燥补肺,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这四个食材都是家庭常用的,药食同源,性质平和,非常适合孩子娇嫩的脾胃,可以作为日常保健的健脾方,对提高抵抗力也有帮助。
理脾补肺方
材料:布渣叶12~15克,土茯苓12克,陈皮2克,佛手5克,五指毛桃12克,芒果核12克,麦冬8克,甘草3克
功效:理脾养肺
宜忌:
◆3岁以上辨证服用。
◆蚕豆病可以用。
更多调理食疗方可查阅
《儿童食疗大全电子课》
●遭遇非时之气,体质调理要注意3点
1、要根据气候安排食疗
最近很多家长都问我,现在这个不冷不热的季节,到底要给孩子喝疏春方还是健夏方?其实上面我也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随机应变。像现在这种忽冷忽热的时候,特别是下雨之后又突然降温,选择疏春方来保健会更为合适,每周安排1次。而到了七八月,出现明显的暑热天气,暑气旺盛、湿热明显的时候,再选择健夏方,每周安排1次。
2、要根据孩子的体质安排食疗
我经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体质特点大体是“儿为虚寒”、“脾常虚”,所以运用食疗的大方向一般都是健脾补脾为主。但临床上,我发现很多孩子的体质又是夹杂的,这也是我一直强调要辨证使用食疗的原因。
家长要学会根据孩子的体质来安排食疗,比如孩子是气虚的,饮食上可以多安排太子参、五指毛桃等补气益气的食物;比如孩子是阴虚的,饮食上可以多安排麦冬、石斛、沙参等滋阴的食物;比如孩子是痰湿的,饮食上就要多安排陈皮、赤小豆、白术等健脾祛湿的食物。
3、连续阴雨天,要适当温阳
到了夏季,养阳气补阳气的方法 就是晒太阳。但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家长也可以选择用其他的方法帮孩子养阳气: ,让孩子睡好子午觉,保持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坚持午睡,都是养阳气 的方法;第二,不能到户外运动,可以让孩子在室内跳绳、摸高等,运动也是养阳气的好方法;第三,一些脾胃虚寒的孩子,日常保健可以每周贴1~2次的许暖贴,取一贴贴在神阙穴的位置,每天1次,维持2~4小时,能起到温阳的作用。 ,一些小宝宝可以每天坚持捏脊,也可以起到提升阳气的效果。
为了让孩子安然度过今年夏季,家长一定要学习用好新三星汤,目前新三星汤,买3盒送1盒,低至7.5折,有需要的家长可扫码了解!早拍早发!
此外,日常保健也可以用好两大祛湿的食疗——新四神汤、三趣豆。我和团队特意将新四神汤与三趣豆组成套装。套装内含7盒产品,低至5.5折!欢迎家长扫码了解。
想要了解其他产品的家长,
可以直接扫下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