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派的辩证用药

孟河医派在辨证用药上,大抵以轻、灵、巧见长,尤擅运用“轻可去实”之法。这个“轻”既不同于南齐名医徐才之所创的治病十法之一,也不单单是剂量轻重的“轻”,而在于从平淡无奇的处方中收到了预期效果。这是孟河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而达到的“举足轻重”。临床常见的症状,一般都不外乎虚实两类,治疗时则非攻即补,但每遇到复杂曲折迂回之症,在攻补二法难以施治之时,医家们只得另辟蹊径,立法处方既不能伤正,又不能助邪,还应避免犯虚实之戒。此时采取“轻灵”之法,以达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使邪去正复,机体得以康复。从大量的医案中,可以看到,即使是面对重症顽疾,孟河医派的医家们治法平淡,处方精练,药量轻灵,既不伤患者病困中的脾胃,又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这种用药风格为孟河医派鼻祖费伯雄大力提倡。费伯雄强调辨证细腻准确,用药轻灵平正,即使遇危难重症,遣方仍不离平淡,于平淡中显神奇。用药醇正,不伤正气。阅读孟河医派众家的医籍,不难发现,孟河医家们都具有崇尚“醇正和缓”的医疗风格。

以和法缓治为宗旨,孟河医家临证立法用药时多以平淡轻长,一归醇正。“轻灵”指药性平淡,药力缓和而用量较轻,所选中药既能发挥治疗作用,又没有留邪伤正的弊端;醇正指用药不以炫奇、猛峻求功,而在义理得当。通观费伯雄自制近首方剂,其中所选药物绝大多数是药性平和之品,而且剂量也普遍较轻,遵循性平药轻,不失和缓的制方准则。

后来的孟河医家,均很好地秉承了费伯雄“师古不泥,和缓醇正”的学术思想。丁甘仁认为“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他在辨证用药上,以轻清见长,擅用“轻可去实”之法,“轻”指药之性相对缓和而量微,他所选用药物既能发挥治疗作用又没有留邪伤正的弊端。从他大量医案中可以看出,即便是重症顽疾,他都治法平淡,处方精练,药量轻灵,既不伤患者的脾胃,又利于疾病的治愈,举以下一个治疗湿温病的例子,可见他用药之轻灵。在他方中芳香化湿惯用藿香、佩兰;利湿则用泽泻、滑石、薏苡仁、茯苓皮;清热用连翘、竹叶、青蒿;调中和胃则用砂仁、白扁豆、白豆蔻、枳壳。所用药物的量轻,多则三钱,少则五分。生姜用一片,荷叶一角,中病即止。此乃以四两药力而拨千斤病势之凡例。

孟河医派虽然是地域性医学流派之一,但其学术特色鲜明,孟河名家重实效,不空谈,既遵循经典,又不保守;既能继承家学,又博采各家之长。既重中医教育,又重視医派文化的传播,已为近代中医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孟河医派脾胃证治存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iandoua.com/bdyl/6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