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脾胃的认识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和腐熟。什么意思呢?胃把食物接受了,做初加工,脾将精微物质提取,作为营养输送到肌体各部位去,糟粕的东西通过胃肠排出体外。
知晓症状明辨是否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整个肌体的营养状况就会差,会导致很多常见问题,比如经常感冒、咳嗽、厌食、汗多、大便干燥或腹泻。
脾胃虚弱的孩子多面色发*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有白点,脐周经常疼痛、时轻时重。
脾胃虚弱偏内寒的患儿除了有上述症状外,还有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等表现;脾胃虚弱偏内热的患儿常食欲不佳、大便干(2~3天大便1次)。
孩子刚加辅食,有些妈妈会发现孩子吃什么拉什么,吃青菜拉青菜,吃胡萝卜拉胡萝卜,好像食物到身体里旅游一圈就出来;大一点的孩子,有时候会发现大便里有夹渣的未消化的食物;还有一些未加辅食的孩子,大便里有奶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食物入口咀嚼后,会先进入胃,然后脾胃把食物加工腐熟转化成能够被身体吸收的水谷精微。食物能否被腐熟要靠阳气,阳气不足的话,食物会以原形拉出,也就是中医叫的“完谷不化”。完谷不化常见的原因是脾阳虚,也可以说是脾火不足。
肠胃就好比是盛食物的锅,而脾就是帮助煮熟的,脾虚的话,火力不足,食物就煮不熟,消化不了,当然也吸收不了,就被完整的排出去了。
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不是脾阳不足,是胃火太旺,此类孩子一般是嘴唇红、舌质红,吃地多也容易饿,非常好动,这种孩子就是典型的胃火旺,过于亢奋的胃火,也会让食物没来得急加工就被排出来了。
怎么办呢?
一、未加辅食的宝宝
最容易让父母忽略的就是小宝宝大便里的奶瓣,大多数是因为吃多,引发奶粉或母乳消化不良的表现。此时的宝宝脾胃还在发育中比较娇嫩,吃多后有奶瓣是正常反应。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大胆地给孩子减少奶量。妈妈的饮食也要清淡,让母乳更易消化。因为孩子一旦消化不良,不仅仅晚上会容易醒,夜奶多次爱哭闹,也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刚加辅食的宝宝
对刚加辅食的孩子来说,前期吃什么拉什么还比较正常,因为接受新食物身体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如果长期这样子,我们要考虑给孩子提供的食物是否超过孩子的消化能力范围,要大胆地给孩子减少量减少品种,减轻脾胃负担,让吃进去的食物能够被消化吸收。 能给孩子做清补脾经和捏脊的推拿。
三、一岁半以上的孩子
如果孩子一岁半以上了,孩子经常吃什么拉什么,我们就要考虑饮食是否合理,如果饮食没问题,那么就需要及时调理下脾胃,如果是脾阳虚的孩子,推荐一个很管用的食疗方子:
配方:太子参、白术、炒白扁豆、芡实各3克,茯苓、山药、莲子肉、薏苡仁各9克。(这是6岁孩子的量)
做法:先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转小火煮40分钟,当茶饮喝,一天两次,吃一周就可以。
如果偶尔发现孩子食物里有食物残渣,也不要太担心,只要稍微减少饮食的量,选择好消化的食物,让脾胃休息自我调理就好。
如果孩子是属于胃火旺的类型,可以给孩子做清胃火小儿推拿,让胃没那么亢奋,另外饮食也要清淡,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总之,当我们发现孩子吃什么拉什么时,都是脾胃给我们善意的提醒,要给脾胃减减压,不要吃多吃杂了,要稍微休息下。
小儿推拿穴位
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顺时针摩腹足三里你要注意的事情:
很多饮食习惯会影响到孩子的脾胃功能,比如当孩子生病初愈,很多家长认为病后一定要大补才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于是今天炖、明天煨,让孩子吃太多滋腻的东西。
殊不知,中医认为虚不受补,孩子在病初愈之时身体很虚,此时脾胃功能很弱,如果这时大量进补,孩子不但不能吸收,还造成脾胃的 。
小儿推拿介绍
小儿推拿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
小儿推拿学具有自身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宝贵经验,是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结果,她对我国小儿的健康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