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摆地摊的老郎中,告诉我一个脾胃虚弱之法,开始我不信,后来我视若珍宝年,一个摆地摊的老郎中,说,“小哥小哥,我这有个5代单传的脾胃虚弱之法,你值得拥有”。
我说,“和我有关系吗?”他说,“你肯定需要,你是不是有这几个症状?1、头发稀疏、发黄2、容易出汗,特别是睡觉的时候和运动之后,会大量的出汗3、面色发黄,气色不佳、食欲不振4、体形消瘦,唇红唇白5、睡卧不宁、心烦、易发脾气6、冬天四肢发凉,夏天四肢发热7、腹泻、又黑眼圈”我说,“基本都有吧,但是养脾胃这事儿,相当的简单,无非就是这么几种方式:1、补脾→往里面去加东西小张早上没吃早餐,所以没有力气工作,你就给小张一大碗米饭,他吃饱了就有力气工作了,这个就叫“补”。2、健脾→改善脾脏的工作环境小张在办公室总是被同事挤兑,导致他不能好好工作,你要做的是改善工作氛围,同事都喜欢小张,小张就自然卖力工作,这个就叫“健”。他说,“知道的挺多,一般人还糊弄不了你”。我说,“要不是我懂得多,今天真就被你忽悠了,所以,你这三代单传的诀窍,你留着自己用吧”。他说,“你说的没错,但是这世上,有2种人,脾虚永远调理不好”。我说,“哪两种人?”他说,“一种是胡乱吃药的,一种是不相信中医的”。我说,“第二种我能理解,毕竟如果没有了信任,内心就会怀疑、抗拒,处处不配合,养不好也是正常,但是第一种是什么道理?”他说,“能否吃得下饭,吃进去后能否消化,大便是否通畅,这都与脾胃有关,所以《黄帝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一个人如果没有出入了,只进不出,或者进都进不了那么这个人,也就不久于人世了,所以《黄帝内经》说:人得胃气则生,人失胃气则亡。《黄帝内经》还说了,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个升降指的也是脾胃,脾胃有升清降浊的功能。如果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比如胃气应该下降的反而上升,脾气应该上升的反而下降,那么我们的身体整个气机就会紊乱,维持生命活动的这个气就会陷入孤立危险的境地。常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到底指的是全身的正气,是五脏六腑的正气,但是它重点指的就是脾胃之气,因为脾胃之气是所有正气中最重要的正气,是正气中的正气,是正气中的战斗机。第一,不管是抗生素、消炎药,还是驱除寒湿的汤剂,哪一个不苦?苦寒败胃,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知道吗?脾胃受伤了,寒湿之气不就肆无忌惮了吗?第二,脾虚,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1、脾寒证→稍微吃点冷的就拉稀、小肚子冰凉2、脾湿证→肚子胀、不想喝水、头晕、浮肿水肿3、脾精不足证→能吃能睡,就是不长肉4、肝郁脾虚证5、气虚下陷证→脏器下垂、全身乏力,少气懒言胡乱吃药的话,能真的解决问题吗?”我说,“当然不能”。他说,“另外,五脏之间相生相克,你见过那个人,只是单纯的脾虚吗?”我说,“几乎没有,脾虚,其它脏腑,亦有牵连,比如脾肾同源,脾不好的人,必然有肾气不足的一面”。他说,“五脏之间是相生相克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胡乱吃药的话,亦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我说,“不能,那么,如果既相信中医,又不胡乱吃药,肝怎么养?”他说,“山药、茯苓、芡实、陈皮、炒薏米、白扁豆、莲子、炒麦芽”。我说,“太普通了,毫无亮点”,他说,它是食疗之法,《黄帝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它里面的东西,都是药食同源的,和药物相比就没有攻伐之力,《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食补的作用大于药补。这个诀窍,蕴含了健脾养胃的三大妙法:补法、泄法、藏法。补法——靠山药、白扁豆,直接补脾健脾;泻法——靠陈皮、茯苓、薏米、炒麦芽;藏法——让补进去的精华物质藏得住,靠芡实与莲子的封藏收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