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 的专家 http://www.jk100f.com/
药膳和食疗
现代人经常把“食疗”挂在嘴边。
因此提到药膳时,人们常常把两者混淆概念。
那么,药膳和食疗是一回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
二者有联系,但也有区别
“食疗”顾名思义,饮食疗法,
根据个人体质和身体,选取具有保健或者治疗功效的食物,加工成为食品。
同样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保健养身、防病的功效。
食疗是不加药物的。
而药膳是含有药物成分的膳食。
当然很多食药同源的食品就把二者联系起来了。
因此,食疗使用特点,原则甚至烹饪方法跟药膳基本一致。
药膳的范围无疑要广一些。
比单纯的食疗效果也要更突出。
什么是药膳呢?
《*帝内经》认为,根据体质特点,利用食物的温性、平性与凉性可以调节人体阴阳,达到防病保健目的,是谓药膳。
《*帝内经》最早记载食疗理论,并首创药膳方剂,为中医学食疗与药膳理论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帝内经》的食疗理论与药膳组方方法不但与现代新兴营养学理念相吻合,而且有着现代西方营养学视野之外的独特思想,系统整理和研究药膳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发展医疗保健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营养学的发展等,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代 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设有《食治篇》,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而药膳疗法则融药食于一炉,通过食用药物与食物配制成的膳食,以治疗某些疾病。
怎么选择药膳呢?
一、根据季节、地理选用药膳
人与天地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养生学早就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方法,而药膳亦如菜肴,既有明显的地方风味特色,又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因此,药膳无疑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1.顺应四季选择药膳
春宜升补,减酸益甘养脾气:春属木,与肝相应,味属酸,酸是肝之本味多食酸则易助长肝气,导致肝木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疾病,而甘是脾的本味,增加甘味以增强脾气,可以此加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此节气人体内的“肝气”随之升发,因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即春宜升补。故药膳中宜选用平熄肝风的天麻,杭菊,疏肝和脾的谷芽,疏理肝气的陈皮,健脾祛湿的云苓、苡米、砂仁等,都适合时宜的食养食品。
夏宜清补,减苦增辛勿伤阳:夏属火,其气热,通于心,味属苦,主静养,暑邪当令,饮食原则宜减苦而增辛,进食甘凉或辛凉的食物,以防心火上炎,亦可增强肺气的抗御能力,同时也勿忘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不可过食生冷寒凉之品,以防损伤脾肾之阳,夏日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宜清补,采用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应少食肥甘厚味,多食豆类食品,如扁豆、绿豆、黑豆、赤小豆等,以解暑利湿,健脾益肾,还可多吃一些具有清热祛暑功效的食物,如莲子、茄子、鲜藕、绿豆牙、百合、丝瓜、*瓜、冬瓜、西瓜、鳝鱼、杨梅、玉竹、太子参、西洋参、沙参、枸杞、麦门冬、石斛、*精等。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宜淡补,采用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可吃些淮山、薏苡仁、芡实,茯苓等健脾利水渗湿的食物。
秋宜滋补,润燥生津不留湿: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人们往往会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一派燥象。而且早秋多温燥,晚秋多凉燥。应进行阴阳平衡的滋补,即平补,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还应注意的是秋季润燥的水果并非人人皆宜,应遵循体质选择饮食养生原则,凡脾虚湿重而泄泻者,肺寒咳嗽而痰粘者,仍以少吃养阴留湿之水果为好,否则泄者更泄,咳者痰更多。此时,百合、沙参、麦门冬、阿胶、石斛、苡仁、苦杏仁、白扁豆、银耳、甘蔗、柿子、梨、菠萝、香蕉、荸荠之类仍可常吃。
冬宜温补,求阳求阴有侧重: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冬宜温补,以温热大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使脏腑的气血旺盛,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在这个大的原则下,还是要分清体质。阳虚者补其阳,阴虚者补其阴,气血虚者补其气血,湿热质之人,则进补宜慎。此外,如何处理好补阴补阳,有两个主要原则:一是必须按此人的体质而定;二是阴阳双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但有所侧重。具有壮阳功能之食物有:羊肉、牛肉、狗肉、鹿肉、海马、韭菜、核桃仁、麻雀、虾、泥鳅等;补阴的食物有:芝麻、木耳、松子、牛奶、兔肉、鸭、蜂蜜、燕窝、山药、桂圆、红枣等。此外还可添加桑寄生、肉苁蓉、紫河车、冬虫夏草、人参等。
2.顺应四方地理选择药膳
药膳还应顺应四方地理。譬如西北地区,地处多高原,而气候亦较寒冷、干燥,药膳宜温、宜润。因为地区寒凉,易伤人体阳气,故宜用温性的药物和食物制作药膳以胜寒凉之气,又由于多风致燥,燥则易伤人体阴液,伤阴液则易使人皮肤、黏膜干燥,故宜用滋润的药物和食物制作药膳以胜其干燥。东南地区地势较低洼,气候亦较温热、潮湿,药膳宜甘、宜辛、宜燥。因为地区潮湿,易伤脾胃,困顿阳气,故宜用甘淡渗湿、辛燥散湿、甘味健中之品。
药膳在顺乎地理的同时也融入了各地菜肴风味特色。譬如以四川、广东、江苏、山东四大菜系为代表的中国烹饪药膳的风味也各有特色。四川风味药膳药物常选辛香发散之品,以发散山区丘陵常常侵犯人体的秽浊之气;广东风味药膳药物和食物常选清凉败*之品,以消南方暑热*气;江苏风味药膳常选择甘味补气健脾渗湿之品,以祛环境之水湿,消脾胃之内湿;山东风味药膳适应了北方的寒冷。
二、根据年龄选择药膳
人的年龄阶段不同,其生理特点有明显的差异。所谓“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血气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不同阶段生理阶段,选择药膳养生当然有别。
青少年的生理特点是生机旺盛,脏腑娇嫩,气血渐充,选择药膳着重在养,以饮食调养为主,做到营养充足,合理多样,保证其正常发育的需要,无需刻意服用补药药膳,只有禀赋薄弱、体虚多病、生长迟缓者,可考虑适当服用补益药膳。
中年人的生理特点是气血旺盛,脏腑坚强,营卫调和。“人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中年期是人体的多种机能由旺盛开始渐退的转折时期,也是多事之秋,机体的各个方面需要调整,所以,中年人利用药膳进行养生时,不要滥补,以调为主。
老年人是最主要的药膳适用人群。人到老年期,行动迟缓,思维减退,耳不聪,目不明,饮食不香,睡眠多梦等,这些是衰老过程中的常态,药膳是重要的调护手段。因此,老年人的药膳,着重在补,特别是补肾精气,同时应当顾护脾胃,补而不腻,否则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烹制做到细、碎、软、烂,清淡可口,少食多餐。
三、根据性别选择药膳
素来有男子以气为用,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血为用,以肝为先天之说。药膳对男性来说,常以补肾气为主,以达到调补男性性功能保健目的;对女性而言,以养肝血为主,以调节经、带、胎、产、乳等各个生理时期或阶段的阴阳平衡,譬如,在经期前后,药膳宜温忌冷;孕期,应偏清淡,产后宜选用性偏温热之血肉之品。
四、根据体质选择药膳
(1)平和体质重在保持和养护,不宜药补,饮食应该多样化,且清淡,注意饮食有节。
(2)阳虚体质食宜温阳温益气,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葱头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3)阴虚体质食宜滋阴,多吃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瓜子等性温燥烈之品。
(4)湿热体质食忌辛温滋腻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
(5)气虚体质平时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
(6)气郁体质食宜宽胸理气,多食*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
(7)血瘀体质食宜行气活血的食物,多食山楂、醋、玫瑰花、金橘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
(8)痰湿体质食宜清淡为主,多食海带、冬瓜等;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如炸糕、驴打滚等。
(9)特禀体质需防哮喘、皮肤疾病,食宜益气固表,宜清淡、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体质药膳
体
质
药
膳
体
质
药
膳
体
质
药
膳
体
质
药
膳
体
质
药
膳
体
质
药
膳
体
质
药
膳
体
质
药
膳
体
质
药
膳
体
质
药
膳
总之,药膳的选择既要顺应不同的季节、地域、人群,更需顺应每个人的体质,努力做到让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各类人群都能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药膳,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饮食有节”是中医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药膳食疗同样应适量而有节制。1次、1日或短期内不宜进食过多,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应根据自身状况,经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恒,久之定能收效。
对于无病者不必用药,可适当食用某些保健养生膳。对于体质虚弱或患病者,当用药治,并配合药膳治疗,可提高疗效。而在疾病康复期或对某些慢性病患者,用药膳调治则更为合适并常获良效。值得注意的,药膳的治疗范围虽较药物治疗更为广泛,但其针对性和治疗效果远不及药物治疗,只有两者配合应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医院针灸治疗科位于浙江路2号医院康复院区4楼,是医院中医康复治疗公共平台科室,依托 重点学科针灸科和康复科的人才与技术组建的一支专业治疗团队。同时,也是十堰市针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针灸推拿康复专科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针灸学会肥胖专病联盟理事单位,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科室针灸推拿及中医药技术特色鲜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全面、设备先进、人才济济。科室拥有20多名员工,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的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科坚持以优异的质量、优质的服务竭诚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主编:许明*主审:王婵
撰稿:骆文仙文案:王睿
编辑:赵海涛美编:陈迪
医院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