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者: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些人进补前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膏方和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健脾和胃膏方、茯苓饼、芡实、山药等。
胃火旺者:平素嗜食辛辣火锅、油腻烧烤之品的人,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灼热、喜冷饮、口臭、便秘等,这些人进补前一定要先清胃火,适度摄入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常有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可以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消食健脾膏方。
慢性疾病患者:如痛风、心脏病、肾病等患者,如果过度贴膘,加上运动少,会增加心肾负担,使疾病加重。这类人不宜盲目贴秋膘,建议缺什么补什么,均衡营养即可。
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没有必要盲目“贴秋膘”。日常注意均衡膳食,合理搭配,尽量选择新鲜食材,少吃深加工食品,更有益健康。
酷暑夏日,人们频频进食冷饮、吹空调,脾胃功能虚弱,如果秋天骤然大量进补甘肥厚腻食物,对本来已经较为虚弱的脾胃功能“雪上加霜”,甚至会出现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如消化不良、腹泻、腹胀、腹痛、厌食等。
秋天以燥邪为主,人们易出现喉干舌燥,皮肤干燥、瘙痒脱屑、口舌生疮,甚者痔疮出血、牙龈出血等,故应多吃滋阴润燥、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
如需进补,建议辨证进服。要掌握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请中医师分清您是气虚、血虚,还是阳虚、阴虚,或者皆虚,然后再选用适当进补。
平和质:对药膳没特殊要求,饮食有节,避免过饥过饱,饮食合理搭配即可。
气虚质:宜食用健脾益气药膳,主要有:蜂蜜、白术、茯苓、白扁豆、党参、西洋参、红参等,避免食用萝卜、空心菜等食物。
血虚质:宜食用益气生血药膳,主要包括以下具有补气、生血的药材,如当归、大枣、何首乌、生地、灵芝、阿胶等,以及乌鸡、红糖、芝麻等补血食品,避免食用狗肉、羊肉等温燥食物。
阴虚质:宜食滋阴药膳,主要包括:山药、熟地、黄精、莲子、百合等,可以食鸭肉、瘦猪肉等滋润食品,避免食用辣椒、韭菜、羊肉等温补食物。
阳虚质:宜食补肾温阳的药膳,主要包括:肉苁蓉、干姜、牛肉、羊肉、韭菜等,少喝绿茶和食用西瓜、梨等寒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