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群里一位朋友说,感觉有白痰,吐不完的那种。
我想了想,今年是寒水之年,寒气大、湿气重,三伏天也不例外。所以,这或许与天地大环境以及自身小环境有关吧。
1.因为是白痰,那么多为寒痰。
2.朋友一直有吐不完的白痰,应该是有个源头在不停制造痰湿。
是水果。她说自己牛奶和酸奶已经戒了,水果每天还是吃,否则缺营养素怎么办?不过她也很聪慧,问题刚一抛出,就立即自问自答:可以多吃点蔬菜。
是的,夏天的蔬菜虽然也多性凉,但是我们可以佐以热性的葱姜蒜以及大火爆炒,来去掉其中的一部分寒凉,同时也不耽误补充营养。
3.朋友说,她同时也在吃中药调理,很苦的那种。
我建议她先停掉苦寒的中药,因为脾喜温暖,同时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苦寒的中药,败坏了胃口,让人不想吃饭,那么气血就难以很好地生成。并且将逐渐影响人体其他脏器的正常工作,使得整体慢慢变得虚弱。
4.朋友还说,她的痰湿问题也应该跟最近总是下雨有关。
我说确实如此,夏季的暴雨是外湿,你吃水果是内湿,两者叠加,脾是受不了的,因为脾喜干燥,建议先停水果。
因为水果多性凉也直接生湿,而脾平时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运化,湿气重的话,脾会因为工作量增大而变得虚弱。一旦脾虚,更运化不掉水湿,如此湿气更重,从而进入一个不良的循环。
5.她又说吃好饭不想回办公室,因为室内空调太冷,而是会去外面走走。
那一刻,可以说我更加感觉到我和她之间是同频的,并且心里也越发明白与体恤她的不易,因为,脾主四肢,又动能生阳,而久坐办公室的人,因活动机会少,更容易导致脾虚。加上空调的使用,使得寒凉又多一层。可以看出,朋友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她选择中午饭后,外出走走兼晒晒太阳,来加以弥补和调节。
纵观下来,今年的盛夏三伏天,寒(空调)、湿(多雨)两大重点难题,对她来说,集于一身了。
首先是化痰,我建议可以喝点陈皮橘络茶。
其中陈皮性温,燥湿化痰,橘络一根根很细,负责疏通经络。
不过这中间也要注意观察体会,因为陈皮理气,吃多了会气虚,稍微喝几次就行了。或者在喝的时候,炖点*牛肉汤补气。
其次,对于她受的寒来说,我很想抱住她,但是又抱不到,唯有叮嘱她,在空调间里,多穿衣服,别对着空调出风口。如果舌苔是白色的,如果喝了水,小便不是*色的,那么就可以喝姜枣茶,暖身驱寒。
另外,我建议试试按摩脾经的易堵塞穴位,应该是比较疼的。可以祛湿。
因为我自己这几天也一直在按摩,小腿内侧的阴陵泉以及脚上的公孙穴特别疼。不过疼就对了,因为不通则痛,忍着疼痛,把它们按揉开,经络就通畅了,水液代谢也就正常了。
面对三伏天寒湿暑难题,要减轻身体负担,保持平淡日常
就是说要学会平淡,首先保持心情的平淡。
当我们要买一样东西时,会看看自己口袋里的钱够不够,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则要看自身能量是否充足。在今夏暑热、湿气、寒凉夹杂交错的多重情况下,相当考验我们的健康余额的多少,此时有必要做适当的减法。
就像今年上半年,我因学习热情高涨,付费买了好些课程,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有的易懂,而有的很难消化吸收,到现在为止,还剩下几门没空学。所以,现在我暂且放缓脚步了,不再购买新的课程。
第二,保持饮食的清淡。
夏天阳气在表,内里空虚,此时尤其需要保护脾胃,不给它增加过多的负担,买菜尽量买当地的、应季的。一些必要的食疗,比如健脾祛湿,也尽量从身边挖掘,从脾胃熟悉的家常食物里获得,比如山药、白扁豆、红小豆等。
第三,保持睡眠的平常。
有一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又所谓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
总之在这个容易走神的年代,把心从外面收回来,让一切慢下来,是我们能够给到自己的最大的温柔。当一切慢下来时,心也就能够变得相对平静,而当我们一旦选择了平静,想要的一切自然会来选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