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丨夏尽有秋,凉风有信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22日23时45分迎来“处暑”节气。这意味着暑热即将终止,气温开始下降,初秋渐次登场。

“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真正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残暑尽消,才能迎来清爽怡人的清秋之日。

处暑话养生

1、多吃清淡,少吃辛辣。

处暑后,天气逐渐干燥,人多感喉咙干痒、皮肤干涩、口腔干燥等,此时宜多食清淡、润肺食物,如:杂粮粥、紫薯粥、莲子银耳粥、芝麻、蜂蜜、百合等。

2、吃热不吃凉。

处暑后,昼夜温差增大,因此需注意保暖,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不要吃太多冷凉的食物。

3、吃“果”不吃“瓜”。

俗话说“秋瓜坏肚”,处暑后过量吃瓜,容易损伤脾胃。此时可多食用水果,如苹果、梨、柿子等。

处暑吃两花

1、桂花

桂花性味辛、温,具有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的功效。吃桂花,一般吃干制的桂花。

首先,在口感上,未经炮制的桂花本身带有腥涩味;其次,新鲜桂花若用于泡水,开水短暂浸泡十几秒并不能杀灭其本身带有的细菌或虫卵,而且桂花本身带花粉,易引起过敏。

2、菊花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之功,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菊花性凉,虚寒体质(如平时怕冷、胃寒、容易腹泻)和血压低的人,建议不要饮用菊花茶。

处暑食两豆

1、白扁豆

白扁豆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不仅能健脾暖胃,还能清暑湿。需要注意的是,白扁豆含有凝集素,需完全加工成熟后方可食用,以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现象。

2、眉豆

眉豆,又名米豆、白豆,味甘、性平,归胃经,有健脾化湿、治疗水肿之效。需要注意的是眉豆多食则性滞,故气滞便结者应慎食眉豆。

处暑诗情

凉风有信

秋月无边

梧桐照疏影

百花赋秋心

渐有新凉递好秋

一叶落而知秋

图片来源:网络

传播药膳理念助力健康中国

责任编辑:李希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iandoua.com/bdyl/7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