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气候反复多变,尤其是清明节气前后,大家普遍感觉空气中的湿度明显增加。
俗话说“一湿百病生”,由于湿气是很多常见疾病的根源,所以防湿邪,一定是春夏之际的养生要点。
春季防湿很重要
昏昏欲睡,身体沉重,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
那你可能是被湿气“缠”住啦!
不过,外湿造访咱拦不住,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内湿,这样才能防止日后受到内外湿气的“夹击”,使健康受到更大摧残。
而内湿的产生和脾胃运化能力下降有关,不想受到湿气困扰,要少吃生湿的食物。
生湿食物有哪些?
(1)含糖多的食物
中医认为甘入脾,虽然甘味食物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
不仅是甜点之类的甜食,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比如橘子、葡萄、菠萝等,以及山药、红薯等含淀粉高的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适量食用。
(2)冷饮、生果蔬
中医讲“寒凉伤脾”,伤脾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也容易促进湿气生成。
所以,虽然天气转暖了,但冰啤酒、冷饮等还是要少吃,否则会损伤阳气,导致脾胃虚寒,从而加重湿气。此外,凉拌生吃蔬菜也会生湿。
对于阳气旺盛、身体强壮的人来说,生吃果蔬并不会受到影响。
但对于本身就有脾胃虚弱问题的人来说,蔬菜最好做熟再吃。
(3)煎炸、烧烤食物
煎炸、烧烤食物虽然好吃,但比较油腻、不好消化,吃多了容易加重脾胃的负担、促进湿热之邪的生成。
(4)辛辣食物
辣椒味辛,有温散的功效,能在一定程度让人发汗祛湿,对祛除寒湿之邪很有好处,但这里一定要强调的就是“适量”。
因为,辛辣吃太多了会生内热,不但无法祛除湿气,辣椒所致的热邪还会和湿邪一起“狼狈为奸”,人就容易生病。
尤其是对于本身湿热就重的人而言,吃辣椒不仅会加重湿气,还会出现喉咙痛、口腔溃疡等。
(5)凉茶
多数凉茶性凉,经常喝容易导致脾胃虚寒,从而加重湿气。
尤其是喝凉茶后如果出现没胃口、拉肚子等不适时,往往意味着脾胃受损,应马上停止饮用。
(6)过度进补
补药只是补药,虽有补虚之效,但使用起来也是有各种条件限制的。
过度进补或随意服用补药,非但不能让补药发挥作用,还可能会破坏脾胃功能,反而可能导致内湿加重。
比如很多人都爱吃的阿胶就属于比较滋腻的一款中药,对于气血虚弱的人有很好的恢复作用,但对于本就湿气较重或脾胃虚弱的人来说,乱吃阿胶就会有生湿之祸。
入春祛湿“第一米”
说起“祛湿食物”,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薏米。薏米名气虽大,但本身存在了一些“小缺点”:
不适合部分人:薏米偏寒凉,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经期孕期女性都不适合食用;
需要判断体质吃:体质虚寒的人吃它,容易伤害脾胃,助长体内湿邪。
而真正适合男女老少的“祛湿第一米”——芡实
芡实被称为“水中人参”,性质平和,在祛湿上,它既能祛湿又能健脾,在养护脾胃的基础上排走湿气。
芡实搭配其他食材,还能起到不同的效果:
芡实+白扁豆:缓解大便溏稀
白扁豆本身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可以缓解食欲不振、粪便溏稀、少食、腹胀等情况。
与芡实搭配,双重祛湿,健脾养胃,有效缓解因湿气导致的大便不成型,腹泻。
芡实+莲子:安神降火
莲子是安神的个中好手,有助于缓解心肾不交引起的心悸、失眠、多梦、健忘以及脾虚引起的食少。
在这个又闷又湿的时节,半夜容易心烦失眠,吃它们正好!
除此之外,睡不够、运动少、久坐、不通风等习惯也会加重体内湿气。所以建议每晚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时常开窗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