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很好的祛湿方子

常听有人调侃一些中医,说是“健不完的脾,祛不完的湿”,的确,“你湿气很重”“祛湿”这些说法几乎要被一些养生机构说烂了。可是到底什么是湿呢,所谓湿气重又是什么意思呢?

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肥人多湿”,那胖人都是湿气重吗?

所谓湿,在中医的体系里,指的就是津液的停聚。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是感染类疾病出现的。发热类疾病里有一类湿温病,就是属于外湿。这类病一般认为在江南、岭南更多见,感染后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呕吐、腹泻,口淡、舌苔白腻、不渴等。

另一种就是内湿,所谓内湿就是日常生活因素所致。长期的思虑伤脾,久坐、饮食不节制、甜食和油脂类过多,或者嗜酒等。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内环境紊乱。

这类人也多属于肥胖的人,因此说肥人多湿。但并不是所有肥胖的人都一定湿气重,也并不是说瘦人就一定没有湿。

在当下的生活状态下,压力大,脑力劳动者多,久坐,加上饮食不节制、不规律,嗜酒等,导致现在出现内湿的人群越来越多。

那么怎么分辨是不是湿气重呢

比较典型的特点是舌头。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满口津液,就提示湿气重了,这是很特异性的,也最容易分辨的特点。

症状表现上,湿重多有胃口差、口甜、大便黏腻、不成形,腹胀腹泻等。女性容易出现白带量多,男性则容易阴囊潮湿。而湿性重浊,湿重的人也容易全身沉重、乏力,头脑昏沉,头上像戴了帽子一样。“因于湿,首如裹”。上述症状经常会在一个人身上部分或合并出现。除此之外,容易咳嗽痰多,头晕心悸,也是常常出现的症状。

湿气重怎么解决呢

《*帝内经》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的产生主要与脾胃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有关,肺的宣散和肾的气化也起到重要作用。

因为湿就是正常的饮食精微不能输布全身,气化失常,不能变成气血津液,营养全身导致的。这一点和脾胃的运化有很大关系。因此饮食节制、有规律就很重要。

其次津液运行依赖于气的功能,而静则为阴,动则为阳。适当规律运动,津液输布正常,自然不会停聚为湿。

在此基础上,适当的食疗,对于祛湿也有很大的作用,今天就推荐一个药食两用的配方:

山药30g

山药

薏苡仁30g

薏苡仁

炒白扁豆20g

白扁豆

芡实20g

芡实

莲子20g

莲子

茯苓20g

茯苓

以上都是日用食材,使用时可以单独煮汤代茶,或打粉冲成粥均可。

上述虽然都是可以祛湿的,但祛湿功用各有不同。其中山药还有补益肺脾肾作用,脾、肺、肾脏腑功能对于祛湿有着重要作用。而白扁豆则偏于化湿。薏苡仁微寒,利湿还有清热作用,湿郁最易化热,薏苡仁可以清热。茯苓利湿消痰,同时有宁心作用,痰多、心悸,茯苓最为合适。莲子、芡实利湿外有养心益肾的作用,带下量多合适。虽然看似平常,却融合了标本兼治,寒温适中的特点。长期使用,对于湿重的人,有着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biandoua.com/bdyl/12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