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QINGMING
明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年4月5日为清明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一天刚好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万物皆显、草木吐绿,清洁明净,就连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可适当饮用浮小麦茶、绿茶以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麻辣火锅、花椒、辣椒等大热大辛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引发痈肿疮疖。强健脾胃,振奋中焦阳气莲实健脾方
健脾补肾。芡实10克,莲子10克,山药10克,扁豆10克,薏苡仁10克。上述食材洗净,提前浸泡半天(天热请放冰箱避免细菌污染),将上述食材放入锅内,大火煮开,小火炖至食材软烂即可。可常食,作为主食食用。解析:芡实益肾固精、除湿健脾止泻;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白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清热健脾利湿。芡实、莲子、山药、扁豆均为药食同源之品,配伍食用可健脾补肾,还具有保护肝细胞、抗氧化、降脂、降压、降糖等作用,正符合春季养肝健脾的养生原则。临床上可作为脾胃虚弱、年老体弱者的调理药膳。四君蒸鸭益气健脾祛湿。*参3克,白术1.5克,茯苓5克,薏苡仁5克,鸭肉克。药包稍浸泡,鸭肉切小块去皮焯水;鸭肉放入炖罐内,加适量生姜、调料,蒸60分钟后加入药包,继续蒸30~60分钟。每周1~2次,佐餐食用。解析:方中*参甘平,益气健脾;配伍白术健脾燥湿,可加强健脾助运之力;茯苓健脾渗湿,配合白术、薏苡仁祛湿之力更显著;四药与补气养阴利水之鸭肉同煮,可起到益气健脾祛湿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参、白术可改善胃肠功能,茯苓、薏苡仁可调节免疫、利尿,常食还可抗氧化、抗衰老。姜汁拌豆腐丝发汗散寒,益气宽中,温胃止呕。生姜10克,豆腐丝克,香菜1根,醋、酱油、味精、盐、香油各适量。生姜切成碎末,用醋浸泡30分钟,加入酱油、盐、香油拌匀,制成姜汁备用。香菜切成碎末待用。豆腐丝切成5厘米长的段,放入沸水中煮一下,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盘中备用。 将香菜末撒在豆腐丝上再浇上姜汁,拌匀即可食用。每周2~3次,佐餐食用。解析:豆腐有泻火解*、生津润燥、和中益气之功效;香菜,又名胡荽,可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生姜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以上3种食材搭配酱油、香油等调味品,组成一道可发汗散寒、益气宽中、温胃止呕的药膳。清明、谷雨前后常常春雨绵绵、阴冷潮湿、乍暖还寒,可多食此菜肴以发汗解表。赤小豆鲤鱼汤健脾祛湿。鲤鱼1条,赤小豆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0克,山药5克,砂仁3克(布包)。将上述除砂仁外的药物浸泡半天,与鲤鱼等一同炖煮至豆类软烂。砂仁浸泡30分钟,待快出锅时放入砂仁,煮10分钟后即可出锅。每周1~2次,佐餐食用。除砂仁外其余中药均可食用。解析: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均有健脾燥湿的作用;山药、砂仁可温补脾胃;配合鲤鱼可加强补益脾胃、利水消肿之功效。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山药的营养成分研究均显示有抗氧化的作用,砂仁可调节胃肠功效。多种杂豆同食,可促进肠道蠕动,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力。健脾消食茶疏肝,健脾,消食。*参5克,炒麦芽5克,山楂5克,甘草1克。将药放入药包,放入养生壶,加0毫升开水,煮开后饮用,可根据个人口味增减水量。代茶适量饮用。解析:*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麦芽疏肝健脾;山楂健脾行气;甘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营养成分研究表明*参、山楂、甘草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麦芽、甘草对肝炎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参还可调节血糖、保护胃肠道黏膜。四药药性平和,可健脾养肝,适合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食用。临床上也可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
麦芽具有退乳消胀的作用,哺乳期不宜饮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